“走吧,去迪庆旅游!”这是国庆节期间昆明人的时髦话语。如潮的中外游人的涌入,使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的大大小小宾馆、招待所和藏家旅店塞得满满的。迪庆州旅游局副局长崔晓楠告诉记者,今年1至9月底,已有136万多人次到迪庆旅游,“十·一”前后每天都有1.3万人。
旅游热激活了迪庆的经济,也使告别了砍树财政的迪庆人看到了新的希望。这是迪庆州响应中央保护长江上游天然林的号召,放下斧锯,发展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,经济走出低谷的一个写照。
迪庆,藏语“吉祥如意的地方”,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,是云南与西藏、四川的结合部。这里有世界著名的“三江并流”奇观,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的直线距离仅66.3公里,其雪山、冰川、峡谷、草甸和藏族文化令人神往,又有“香格里拉”的故乡之称。可是,长期以来迪庆以森林为一大优势资源,走了一条以出售原木为主、木材初加工为辅,地方积累完全靠木材销售收入的路子,使森林资源遭到了极大破坏。据州政府提供的数字表明,1959年至1998年的40年间,迪庆累计采伐商品木材383.8万立方米,并兴办了一批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,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木材来支撑,形成“一根顶梁柱”的特殊经济结构。
1998年8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和云南省作出全面停止金沙江流域天然林采伐的决定,全州上下的出路面临新的选择。迪庆州州长康仲明这样说,停伐天然林以后,地方财政收入断了来源,企业面临转产,林区农牧民收入减收。面对困难,州委、州政府不等不靠,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扶持下,做到令行禁止,及时组织清理林区,封存采伐工具,做到斧锯入库、锄头上山。在重新深化对州情认识的基础上,全州提出了“建设旅游业、畜牧业、生物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四大支柱产业,力争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藏区之一”的发展思路和产业重点。1998年11月,云南省省长李嘉廷率省级有关部门的领导,在迪庆召开了现场办公会,重点研究迪庆州禁伐天然林后的产业选择和扶贫问题,强调要把迪庆建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旅游区,建成全国最好的藏区和一个最富有吸引力的国际旅游胜地,为繁荣藏区经济、维护民族团结、加速社会进步作出贡献。
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,重现秀美山川的自然本色,最近,全州除自然保护区以外,还组建12个国有林场,在国有林区从事保护管理森林资源。迪庆州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天然优势,在搞好原有景点景区建设的同时,州县旅游部门推出了“杜鹃花海游”、“寻访滇金丝猴”、“寻找松茸、虫草,观赏生物多样性”等多条旅游线路,并鼓励藏民利用自己的房屋开设“藏族家坊”,让游人到藏家体验当地民俗。与此同时,迪庆的各民族群众也转变观念,从过去的“砍树人”变为“护林人”和“种树人”。
“告别斧锯之后,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了更新的认识,做到真正的靠山吃山必须保护好所有的林子。”中甸县委书记齐扎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要把青藏高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浓缩于中甸,我们首要的工作是保护好这里的生态,然后良性适度开发,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高原藏区旅游之路。齐扎拉是一位长期在藏区基层工作的藏族干部,他曾到毗邻的50多个藏区县进行过实地调研,并最先提出开发藏区县域经济。面对中甸旅游业的蓬勃发展,齐扎拉清醒地意识到,不要以为建了机场,修了公路,盖了宾馆,游人便会纷至沓来,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旅游品牌,加大藏族文化的特有内容,所有景点景区决不以破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前提,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据齐扎拉介绍,今年中甸的旅游收入已突破过去“木头财政”年份的收入,旅游业已异军突起撑起一片天。
在今年5月通航的香格里拉机场旁边,有一大片中甸格桑花卉公司的基地。金秋时节,那红的、黄的、紫的花朵,一直伸展到远方的山脚下,有如大片大片的花地毯。公司总经理熊灿坤介绍,大力发展球根花卉是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,目前这里以培植高原郁金香种球为主,种植了200亩郁金香和100亩唐菖蒲,每年生产郁金香种球100多万头,鲜切花10多万枝,主要销往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深圳和香港等地。从今年开始,公司扶持30多户藏民试用60亩地改种郁金香,收入有了明显增加。过去种一亩青稞和洋芋,收成最好只有500元左右,而种一亩郁金香,最少也有1500元的纯利。看着鲜花也能挣钱,许多藏民表示明年也要加入种花的行列。